人物名片:顾永杰,男,1974年9月生,河南禹州人,副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技术史博士,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,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。于《乐器》《当代音乐》《东方艺术》等专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,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。2021年10月,顾永杰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《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研究——斫琴技艺的文化与科技》获批立项。2022年3月,由周口师范学院申报、顾永杰负责的国家艺术基金(一般项目)2022年度资助艺术人才培训项目《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》获批立项,资助经费120万元。
穿过荫荫郁郁的国槐,在校园西侧,有一栋白色的简易楼房。从入口上去,直抵三楼,就到了顾永杰博士的工作室。工作室空间很大,却几乎没怎么装修,里面摆满了各种器械、木材、古琴模型及半成品。
“除了吃饭、上课、做核酸检测外,我基本上不怎么下楼。”顾永杰对记者如此描述平日的生活,他一天到晚就沉浸在这样一个如鸣环佩的世界里,一床床精致的古琴、一篇篇厚重的文章由此孕育而生。这天,顾永杰难得抽出一刻闲暇,对记者谈起了他的研究和生活。
一
顾永杰长期从事古琴斫制研究,在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。2020年8月,在学校主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,顾永杰加盟365篮球直播吧App_365bet中文资讯网_beat365亚洲体育投注马克思主义学院,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他的研究。过去一年里,他接连斩获两项国家级课题。
这段时间,顾永杰格外忙碌。因为2022年新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《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》开班在即,方案筹划、教具制作、资料整理等等,每一项任务都迫在眉睫。为了赶时间,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时,顾永杰毅然选择了住校。
“开班牵涉方方面面,虽然前前后后学校、学院提供了极大便利,但是还有不少事情别人插不上手,”顾永杰的声音里透露出几分焦急。
按照国家艺术基金项目《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》方案,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面向全国开展古琴专业人才培训。顾永杰介绍说:“我们计划向全国公开招收30名学员,主要有古琴斫制、演奏者和乐器制作研究三类人,培训为期50天。期间,我们将邀请20余位业内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。”
从项目获批之日起,顾永杰就一直紧锣密鼓地筹划开班事宜,场地选择、课程设计、专家聘请,每一环节他都力图做到最好。从理论传授到实操训练,顾永杰在脑海里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推演。他说:“咱们既然做了,就得把标准定得高一点。”
顾永杰完全有这个底气,因为他背后不仅有一个得力的课题团队,还有来自学校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。硬件设施要有档次、够专业,聘任专家要有威望、够权威......顾永杰对培养方案的每一环节都按最高标准走。他说:“每一样都不能凑合,这不仅关涉到项目的完成质量,也关涉到学校的形象。”
相比基础设施而言,顾永杰最挂记的还是教学中的实物展示。他指着墙边依次摆放的一行古琴木胎说:“古琴常见的槽腹结构有这11种,这是古琴制作的核心技术,我计划每一种做3套,总共33套,用于教学展示。还有一个制作流程展示,把重要环节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出来,一切都一目了然,这个也是咱们的特色。”
除制作流程、结构方面的展示以外,顾永杰还准备制作27件有代表性的成器。这样一来,就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,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,他只能通过加班加点,争取在开班之前完成这一切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不仅仅是制作技巧培训,还要通过名师示范引领,将传统文化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,做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,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实操能力的创新人才。顾永杰说:“最重要的是把学术研究的东西融入进去,让学员既对制作技艺了然于胸,又清楚前人的积淀,这样举一反三、不断改进,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。”
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实施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文化的积淀、学术的积累,”顾永杰说。按照他的设想,等项目结项的时候,将在郑州举办一个大型展览。不仅要展览学员制作的古琴作品,还要把教学中的所有教具,各类相关的图文资料一并加以呈现。另外,每个专题课程、座谈交流要有录像,讲义也要整理出来,学生作品还会出书,这些对以后的教学、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如今,距项目原定的结项时间也就剩余几个月时间,但受疫情影响,项目经费迟迟没有到账,项目的开班时间也不得不往后推延。即便如此,顾永杰并没有丝毫停滞,还是按照原定日程加速推进。他说:“不能因为咱们自身的原因影响开班日期。”
二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琴被尊为“四艺”之首,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传统古琴斫制技艺追求中正平和、厚重内敛、古朴端庄,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项富有文化魅力的传统工艺,上个世纪一度濒临失传的危境。
“斫琴不仅是种技艺,也是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、传承。”顾永杰颇为动情地说。一提起古琴斫制,他就流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。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理论研究,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能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。而这一切莫不是来自于他十年如一日、孜孜以求的艰辛付出。
时间拉回到2013年,顾永杰当时参与组织了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古琴古曲展演活动。在活动举办过程中,顾永杰了解了传统古琴的斫制工艺,并为之深深震撼。顾永杰凭借特有的专业敏感,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。
在方向确定之后,顾永杰便开始了传统斫琴技艺研究领域的艰辛跋涉。从2013年开始,他先后查阅整理各类相关古代文献近200部(篇)、书籍600多部、学位论文200多篇、期刊文章超过2000篇,整理600多张传世老琴的资料。在这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里,他一步步登堂入室,研究越是深入越就感受到其中的无穷魅力。
“古琴斫制涉及复杂的科技原理,是个典型的跨学科领域,比如历史、文化、美学、演奏、音乐、声学、力学、材料、工艺等多个领域,”顾永杰对记者说。
正是这种复杂的跨学科特征,激发了顾永杰强烈的研究热情。他凭着20多年在文博单位的工作经历,对各种历史文献整理可以说是游刃有余。与此同时,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理学博士,顾永杰深谙声学、力学和材料等自然科学知识。即便如此,顾永杰依然遇到重重困难。特别是面对深奥玄妙的美学和音乐学知识,他常常感到难以把握。为此,他绞尽脑汁,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。为了弄懂一部900多页的《中国音乐美学史》,他用去了半年多的时间。他不断地规划调整自己的时间,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,尽可能多地把时间投入研究当中。他常常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,才意犹未尽地去休息。
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,顾永杰持续了3年多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到2016年下半年,他初步完成了《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研究——斫琴技艺的文化与科技》的初稿。从此,他的一篇篇研究论文也陆续在学术期刊发表。
古琴斫制不仅是门学术研究,还是门精细的制作工艺。研究者在具备深厚学术积淀的同时,精湛的手工艺术也是必不可少。
“很庆幸,我出生在一个木工世家,自幼对手工技艺耳濡目染,”顾永杰颇有感触地说,“这不仅培养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,也形成了我的匠人情结。”
古琴的斫制过程严谨科学,正常周期是1到3年时间。选材、琴形设计、琴面加工、槽腹开挖、底板制作、木胎调音、合琴、配件安装、刷靠木漆、裹布、上粗灰、上中灰、修整配件、上细灰、安琴徽、堵砂眼、刷底漆、刷面漆、擦漆、推光……到最后装弦成琴,有100多道工序,中间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差池,都会影响到古琴演奏的声音效果。
从研究到制作再到研究,顾永杰如琢如磨,不断改进斫制技艺。为了获取更为丰富的数据,他尝试过在最短7天的时间里斫制出一床古琴。在对这床“速成”古琴完成各项数据测量后,顾永杰又找来名家进行弹奏。对比正常周期制作的古琴,顾永杰发现,虽然“速成”古琴弹奏出的声音也能入耳,但是音质却逊色很多。他认真地对记者说:“一切创新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,你不可能抛开基本原理另搞一套,这也是我们传承的价值所在。”
从2013年进入古琴斫制领域至今,顾永杰始终怀着一种神圣的文化使命、严谨的科学精神,于古琴斫制的每一环节精益求精。与此同时,他还还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,弘扬古琴斫制文化。2019年7月,顾永杰受聘《2019年度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”附福建古琴制作技艺培训班》,作斫琴技艺、斫琴科技等专题讲座,受益学员60余人。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,在新乡连续举办“斫师沙龙”活动十余期,顾永杰面向社会教授传统古琴斫制技艺,来自十几个省市的200余人参加。
三
“一面是兴趣,一面是工作,二者结合在一起,越干就越有劲儿。”谈起自己的研究,顾永杰欣慰地说。
生活中,顾永杰或是流连于文献资料的海洋,或是与木头、漆灰、刨铲为伴,斫琴俨然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谈起这一点,顾永杰非常感激妻子一直以来的支持,他笑道:“我们家‘领导’对这事情很支持,我才有精力做这些事情。”
前些年,孩子还小,再加上工作条件有限,斫琴对顾永杰来说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情。先是时间上,他只能在下班之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。一忙活起来,动不动就到凌晨时分。再就是场地问题,没有办法他只好把自家并不宽敞的阳台利用起来,阳台上常常常摆满各种器械、材料。即便如此,妻子也丝毫没有抱怨过。在妻子看来,丈夫又不是在吃喝玩乐,而是在做事业。一床床精致的古琴摆在那里,妻子打心眼里表示赞赏。
“家里活多,我做的少了,就只好辛苦她了。”说到这里,顾永杰流露了一种歉疚。
2020年8月,来到学校工作后,顾永杰的研究有了更充分的保障。考虑到他的工作需要,学校领导一次性为他解决上百平米的工作用房。课题申报期间,科研部门人员陪他去郑州找专家咨询,组织课题论证。基金项目获批后,从学校到职能部门,再到学院,对他的研究给予了无条件支持,帮助他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。除去上课,他完全可以心无旁骛,在专业研究领域潜心深耕。
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,家人无怨无悔的支持,这让顾永杰的干劲更足了。入职学校以来,顾永杰倾心研究,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工作。他很快形成了这样一种紧张的工作节奏:一早吃完饭,就匆匆赶到工作室,到午饭时才回去;吃完午饭,稍作歇息,就又赶到工作室,开始了一下午的工作。
就这样,日复一日,没有周末、也没有节假日。尤其是寒暑假期间,安静的校园里,人迹寥寥,顾永杰沉湎于研究如痴如醉。只有快到大年三十的时候,他才会停一停手里的活,歇个三四天,陪家人过完春节,很快又投入了研究和制作当中。
4月10日选择住校后,顾永杰的生活更单一了,他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上。之前,到吃饭的时候,顾永杰一般都不敢耽搁。他知道,妻子和孩子都在等着他。吃完饭后,他也会选择陪孩子玩一会儿,然后再投入工作。现在吃住都在学校,他一个人可以随意安排,去餐厅买了饭菜打包回来,在工作室里,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工作。
“一不回去省了不少事,光来回路上的时间就省下了不少,”顾永杰开玩笑地说。可话是这样说,孩子不见爸爸总会想得慌,妻子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生活上的事情交代他。幸好现在通讯方便,隔着手机屏幕,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。
古琴的研究和斫制费脑费力,严谨的工作态度让顾永杰形成了一种“强迫症”的习惯。每天,他不最后看看做过的那些东西,就会心慌,睡不踏实。在旁人眼中,这也许操心受累,可是用顾永杰的话说,却是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从不觉得什么累。”
采访结束,与记者作简单道别后,顾永杰又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。在这间摆满了各种器械、木材、古琴模型及半成品的偌大工作室里,一道潜心研究的身影显得那样引人注目。在这道身影上,学者的使命与匠人的情怀交相辉映、尽显光彩。
(编审/刘启涛 签审/周效章 审核/周效章)